包含仁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
个性微文 2024-06-11 05:53:11 阅读:68
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各位分享包含仁的句子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富有哲理的句子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论语》中一共包含了多少个“仁”字
1、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
2、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对樊迟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学者多以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推敲。例如,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说文解字》解做:“仁,亲也,从人从二。”但是现在有的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人字边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谓仁指上等人之间的爱。以此类推,莫衷一是。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揣测的空间(或曰做学问的空间)。也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孔子对“仁”的概念含糊不清。
3、通常认为,“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可是后来孟子接着讲到“亲亲”和“爱民”的爱有差等,成为理学定论。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亲情法制等等的争论,甚有人得出结论来说孔子要对社会腐败负责云云。
4、其实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包括从训诂、考古、中西文化制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也都是从文字上去考证和推断。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这是本文想要提出来探讨的。
5、大有深意的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在对“仁”的范畴做过上述的反复表述以后,又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又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什麽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感叹夫子之道难以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是为什麽呢?
6、这是很微妙的。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传儒道心印,其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不见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大道的运行,变化无方。天地之道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以至于无穷数的现象世界,所以至道始于无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小到一茶一饭的琐事,大到宇宙天地间的道理,无一不是道的表现形式。
7、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比如我们见到波浪,就知道是水。可是如果认定只有波浪才是水,就会失于偏见。因为通过固体的冰、气体的蒸汽,都可以表现出水的不同形式。
8、我们寻找“仁”的含义,也是同样的。前面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执著起来,每一个答案又都不完全。因为至道无形,如同四时行百物生,在孔子的言行上随时随地显现着仁之大道;这个实质无形无相而又显现万象的至道,是不能以特定的言语或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完全充分地来定义和表述的。
9、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仁是一个用心体悟、从而把握全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考据文理逻辑的问题。离开了这个基点,“仁者爱人”就成了无源之水。可见,寻求“‘仁’是什麽”这个经院式(或哲学式)的答案,一开始就错了。
10、如此说来,孔子之仁不是无法被了解了吗?很多人可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研究《论语》多年,读来都是说的别人家事。去年三月里我重读《论语》,至“仁远乎哉?我
11、欲仁,斯仁至矣。”便觉得有大愿心充满胸臆,不可抑止。此中意味,恰如古人云“十字街头遇阿爷”,忍不住伸臂攥拳,手舞足蹈。从此读来每一句都是说的自家事。
12、明代大儒王阳明指出:“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传习录上》)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不执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见到真理的全体。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
13、(1)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谈到仁的悟境,《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朱子注: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简洁的表述中窥见一二。
14、我体会,“从心所欲”者,澄心静虑,恬淡如如,则不为物欲所牵。“不逾矩”者,是超越了自我,彻见人我善恶、乃至天地万物在其本源上无二无别。这种无分别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显露。这境界,依孟子说是“尽心知性”,也就是阳明说“致良知”。这听起来好像有一点玄。其实圣人与俗人本来没有差别,我们不见大道真理,是因为有私心障碍,虽见也不能明白。
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世效仿圣人的美德,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那就还没有进门。虽然清心寡欲,心里还有一个我在。直到损而又损,连我也没有了。忽然诸念销落,万籁俱寂,一点孤明,觉而不昧。好像云破月出,就见到(不是用眼睛看)这个浑然自在、无二无别的真心。不来不去,如如不动。此时,天理不需存而自在,人欲不待灭而已无;当下心安,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环境而心定不动。这才见到圣人所说“爱人”的本旨。
16、回过头来看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可以理解,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君子坦荡荡。”“(心)安则为之。”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孝亲或是爱民,圣人的爱人之心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无私的。如果用一个譬喻,这个心就好像是镜面,寂寂不动。这时镜子那个能够映像的本性,无形无色,摸不到也看不见。而当外面的物体一起生灭作用,或者春花秋月,或者雨雪交加,或者莺飞燕舞,一切色彩形象就都原原本本地在镜中反映出来了。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达到无知的境界,然后可以了知万物。像镜子那样,平淡而又平淡,这就是圣人之心、大道之体。
17、同理如《论语》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意思是利己也利人(有人说道德的本质是自私)呢?还是先人后己呢?按普通的看法,就会想到先人后己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心里还有人我的分别,还有一个“我”在,凡事还需要想一想我怎麽办,就还是有私心,就不纯净。好象镜子上有了灰尘,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在这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之际,圣人的爱人之心也是没有人我分别的、无私的。“仁”的境界“纯亦不已”,深不见底而又出之以平淡,才可以说“与天地参”。
18、(2)我们常常说体和用的关系。太阳自然放光,不需要先去想“我要放光”。当这仁心流露于思想行为,就是所谓诚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中庸》)这里“我欲仁”,一个仁念才起,而“斯仁至矣”就是同时付诸仁行。合于情、顺乎理。这个中和之性,是自然从心里流露,丝毫勉强不得。我们平常说“让我想一想”,就已经不是了;如果再拿什麽道德原则出来,更是差得远了。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唯圣者能之。”阳明谓“真性不息”。
19、《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孔子的典范说明,唯有把握仁心之质,才有可能行率性之真。此所以圣人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谓之和。未发而中,是说无私之心本来合乎真理,这就是“中”(发音如“重”,射箭中靶的中),不过是还没有表现出来给我们看罢了。这是真理尚未显现出来。发而能和,是说圣人的行事和感情自然流出,其效果都能合乎情理、促成社会的完美和谐。这是真理的显现证明。
20、“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上》)这里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其实连未发动处也是行。体与用、知与行、动机与效果、因与果,人与天,都在一言一行之间而得到统一。
21、(3)人们争论:孔子的主张哪些还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之体原本不来不去,无古无今。大道之用才是相对的、具体的。说一句大白话,我们今日所学,是“人”还是“事”?是继承孔子“一以贯之”的智慧,还是局限于模仿孔子的具体做法或说法?
22、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挽社会秩序失调和伦理道德的失落,提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本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后儒所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那样一成不变的教条。*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
23、孔子在从政、治史、教育、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事原则和主张,实则来源于仁心的价值判断。“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直道而行,就是依“仁”而行,不勉而中。虽然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有终究不变的:具有真诚无私的仁人之心,才谈得到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各项社会制度和系统,达到中和的社会效果。“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家事、国事、学术、政治,概莫能外。这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继承的,也是在今天仍然合乎国情的孔子理论还能得以实行的基础。
24、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里孔子的确是有分别的、有善恶的、有喜怒哀乐的。这也是大道的显现。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样立场鲜明,似乎和我们前面说的无分别的仁心诚意有矛盾。譬如我们读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看到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是不是同一个月亮?其实月亮自己并没有阴晴圆缺,是我们看的人心中造作而生种种分别。今天人们出于各自的立场对孔子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一点都不奇怪。
25、正因为孔子的境界不为后人所及,后来的儒者便只能摹仿他的一些具体的言行规范,以为千古不易之理。**到了现代,人们更只能揣摩猜测,乃至出现了“儒家”是否成立这样的问题来。实在地说,这样的儒学研究,是不解其理而求其运用。好比循声猜物,只是外在功夫、文字的功夫而已。又如泉水,源头不通,要求其一泻千里也就难了。
二、论语有关仁爱的句子
1、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又会给我们哪些建议呢?
2、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并逐渐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仁爱之道》。
3、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
4、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5、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
6、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7、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8、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9、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孔子有些解释很平实,他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你,怎样做到仁爱。
10、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哪五点呢?
11、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
12、比如你到弓箭店去买一把弓,有人会看到橱窗里那把最漂亮的良弓,那弓永远是拉开的,非常漂亮,撑在那儿。其他的都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不拉开就不漂亮。老板,我一定要买橱窗里的那把展品。老板说,你别要那个展品,那张弓它天天绷着,你真要买回去一拉,顶多能射40米。墙上那些弓看上去很松弛,但你用同样大的力气,可以射出90米,因为它们不绷着。我们的生命也一样,有些人为标签活着,要别人的那种尊重,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攻击性,老是绷出一副完美的恣态。这样的人,有时候反而会容易招致一些攻击,甚至是羞辱。
13、因为我们过于挑剔,不用说在一个团队,就是你回家,比如你劳累了一天,晚上进家门,家人在厨房炒菜,看见你回来了,高高兴兴地端上一盘菜,让你尝尝。你可能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吃了一口,很不高兴,怎么这么咸,打死卖盐的了?家人会咯噔一下,人家忍一下,没说什么。端出第二盘菜,你又吃了一口,今天这个菜炒老了!以后等我进门再炒。又端上来第三盘菜,你还没拿筷子,这俩菜怎么搭配在一起,炒错了吧?如果你对每一盘菜都这么挑剔,脾气再好的人,再是你的亲人,最后,只有把围裙一甩,这顿饭你别吃了。这样绷着的人,一定会换来对自己的尊重吗?什么叫恭则不侮?这个世界上,凡人凡事,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尊重一点别人的辛苦,同样是一顿不完美的饭菜,如果你进门高高兴兴地招呼老人,招呼孩子洗手,说闻见香味了,大家赶紧上桌,其实可以吃得很快乐。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也形成了世界对我们的态度。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就怨气冲冲。我们想得到世界什么待遇,就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14、第二点叫宽则得众,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可不容易啊,禅诗里有一句话,叫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要是被一点尘埃所蒙住,就是给你三界,你都觉得活得很郁闷,但心头要是没事,坐在自家的床上,觉得天宽地阔。宽与窄,跟你现在住的60平米,还是200平米,关系不太大,跟你怎么看这个生活,关系很大很大。
15、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解释。
16、有一个小镇,德高望重的智者,坐在村口,看见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跟他打听,想寻找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居住地。先过来一个人说,我想问问你们小镇,适不适合我居住?我原来住的那个小镇不好,镇上的人都很自私,狭隘,每一个人都是飞短流长的,他们都不完美,人人都有缺点,我在那里有无数的磕磕碰碰,全都是仇人,我已经住得不耐烦了。所以,我一定要找一个特别美好,人人都是道德君子的地方。老人听了以后说,对不起,我们这个镇上住的人,跟你原来住的地方的人一样,请你往前面再去找吧!
17、第二个人过来说,我也在找一个最好的小镇,因为我原来住的那个小镇特别好,不得已才已搬出来,我十分怀念原来那个镇上的人,温柔,善良,朴实,人际之间很温暖,互相来往,我在那儿人缘一直很好,我就想还找一个那样的地方。老人跟他说,你算找对了,我们这儿跟你原来的小镇一样,你就住这儿吧!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这个老人守着的是同一个镇子,对第一个人说,我们这儿的人全是有毛病的,他对第二个人说,我们这个镇上的人,就像你期待的那样,全是谦谦君子。
18、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优与劣的种种特点,看你用什么态度去解释它。一个心宽的人,他看世界一定与众不同。
19、在一个女性杂志上,我看见过一篇标题特别好的文章,叫上帝开着一家美容店。女人怕衰老,希望自己漂亮,希望青春常驻。文章告诉你一个秘密,就看你去没去过上帝的美容店。那个美容店是管什么的呢?不管这个女人穿的衣服是不是昂贵,他会让你一定穿得非常得体。不管这个女人,长得是不是漂亮,他会让你脸上一定有微笑。他也不管这个女人身材是不是好看,他会要求这个女人待人一定是温和的,优雅的,谦恭的。这个美容店,既给人美容,又给人礼仪。如果你曾经去过这家上帝美容店,你去的次数多了,久而久之,你就会是一个青春不老的女人。
20、这个说法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你对别人宽和,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
21、这个回馈是什么呢?你到处都会拥有朋友,人家就会喜欢你,这就叫做宽则得众。
22、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抱着一种宽和态度,去对待他人的时候,你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提升。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光有修养是不够竞争力的,那么,我们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宽,意味着人的修养,仅仅有修养能够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吗?我们还得有职业生涯,所以,第三点叫信。
23、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就是谁有信用,就会有更多的人,任用守信之人。用今天的话来说,你的职业生涯就宽广,老有人给你机遇。
24、我在大学教书十几年,感受很深,经常有往届的学生回来跟老师聊天,说自己现在外面的发展。我惊讶地发现,发展最好的那些学生,后劲最大的学生,往往不是当年专业上的尖子,不是一直拿奖学金,排名第一第二的孩子。排名第一第二的孩子,一到单位就不融合,恃才傲物,觉得当年我是保送上研究生的,你凭什么分配我跟本科生干一样的活?你不重视我,我就跳槽。而有些专业资质平平的,为人笃诚守信,他到一个地方能做到,用他的名字守住他的信誉。给一件事就做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领导就不断地给他机会。一路走来,三年两年看不出,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你就会发现:诚信人品,永远比专业技术重要得多。因为这个社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有一部分专业知识已经过时了,专业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但是,人品和信誉,在一个公民社会里,永远是人格的基石。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25、第四点,叫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敏捷,谁就能建功立业。我们人人都在做功,但有的人做的是无用功。谁敏锐,谁敏捷呢?你能不能从不经意处获得灵感的火花呢?
26、美国有过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最贫困的时候,买油漆,买画布,买彩色颜料的钱都没有。他只好在街上给人画广告,后来流落到堪萨斯州,在一座教堂里给人家修修补补壁画。晚上惨到只能住在破败的车库里,身边唯一的生命只有一个小耗子,经常吱吱呀呀地在陪伴他。他觉得孤独,跟小耗子成了好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好莱坞要推出一部动画片,寻找主创设计师,他就画呀画呀,画了四五稿都不行,晚上他一个人坐在车库里,咬着画笔,盯着画纸,好像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这时候,那只小老鼠就蹲在他画案上,两只小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他也看着这只小耗子,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造型,落在笔下的就是米老鼠。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先生,米老鼠灵光乍现,车库里一只小耗子,成就了一位大师,成就了一个卡通形象。
27、敏是什么?敏就是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敏不仅表现在这样一种敏锐,敏捷上,还表现在日常经常绷起来的神经上,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和防微杜渐。
28、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试验,把反应极其敏捷的青蛙,扔在一个滚油的锅里。这个青蛙敏捷到,啪一跳,能从油锅里迅速跳出来逃生,居然可以不被烫死。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锅里,锅里盛满冷水,然后在锅底下加温,逐渐逐渐加温,这个青蛙在锅里待着,毫无知觉,等到变成一锅热水时,青蛙已经浑身瘫软,没有什么行动能力了。最后,这只青蛙就被烫死在这锅开水里。
29、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就是人的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对整个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能够一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的人,敏则有功,他能建功立业。
30、第五点,叫做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一个团队领导,有慈惠之心,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使用得动别人。
31、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地肯定下属,在物质利益上,能与他们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够用得动人。有时候,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得到一个团队的真正敬重和尊重,这就是惠则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带动起这个团队。
32、孔子说的,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如果都做到的话,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难吗?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改变。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有了仁爱,你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人有了仁爱,并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他去真正分出来什么是真正的好人,什么是真正的恶人。他心中的是非判断,其实是明确的。
33、孔子说过,乡原,德之贼也。什么叫乡原?就是指好好先生,谁都不得罪,你觉得这种人好吗?孔子说,这才是德之贼。你经常和稀泥,没有是非标准,会纵容不好事情的发生。不要以为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提倡宽容善良,就毫无节制。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真正的仁爱,一定是能够是非恩怨都在眼前分明的。所以,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有是有非,就叫能好人,能恶人。有仁爱在心的人,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他是让人格性命可以建设扩大气象的一个根本依托。那么,这样的东西是怎么得来的呢?
34、儒家的经典,有这样一个道理,它既给你一个辽阔境界,同时也给你一条达到境界的可行之路。一切都在点滴之中,《论语》它是课堂笔记,它有很多问答,它把学生的迷惑都呈现出来了。
35、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樊迟跟着老师游于舞雩台下,大家聊着如何提升道德修养,樊迟问老师三件事,第一是崇德,一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第二叫修慝,一个人如何改正自己的邪恶之心?第三件叫辨惑,给我一双惠眼,如何去伪存真?于迷惑之中有所分辨。这三件事很难,老师感慨地说,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36、一个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好好地先去做,把它做到位,做彻底,做完美,然后再去计较名誉,报酬,这叫先事而后得。所有的事你都先尽心去做好,然后再想你的所得,这样不就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了吗?
37、孔子又提出第二个,修慝,怎么改正自己的缺点呢?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38、你自己认认真真地把那些缺点改了,在改的过程中,就看着自个儿,别老看着别人的毛病,别指指点点说他还不如我,领导一批评,总有人在那儿比,凭什么处分我呀?谁谁谁还不如我呢。孔子说你先别看他的不好,你先改正自己。这就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不就是修慝,不就改正自己了吗?
39、第三点,辨惑。人为什么会迷惑?这跟人一时火起,丧失理性有关系。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他没有告诉怎么辨惑,先告诉你:什么是惑?就是人一时之愤,突然火冒三丈。这个时候,人是没有理性而言的。他连自个儿都忘了,忘其身。就为一个误会,他会大打出手,连性命都不要。按民间说法,这叫昏了头,迷了窍。他就不想想自己家里,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这不仅忘其身,而且还会连累到他的亲人,这还不是迷惑吗?人如果心里一直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冲动。
40、你看孔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用平时做人的道理,来回答学生的提问,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告诉你怎样去修养一个君子之德。孔子不仅是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个仁爱的实践者。
41、孔子生活的年代,毕竟是在两千多年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现代人的价值判断,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又会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呢?最终,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状态。
42、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点点滴滴的穿越,自己的评价都是我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是那种从书斋到办公室,看起来担当天下,永远铁青着脸,穿着职业装的人。内心真正有仁爱的人,一定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他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热爱跟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他那种柔软的情怀,可以无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仁爱。仁爱是一种态度的流露。在流光陶冶下,人人都难免感伤,如李白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们总是这样迎来送往,活在流光之中,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43、孔子有一句话,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我们这一辈子,总要选择做点事,但这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看看你在哪个层次上。首先是知之者,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这容易,现在去读一个专业,拿一个文凭,考一个资格证,这都叫知之者。这是第一级。
45、比这高一个层次的是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热爱它,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都投入进去。这样的人固然在这个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生命未免沉重。你可能会忘记这个世界的风花雪月,你可以牺牲很多跟家人闲度的流光,就是因为你好知。但是,这个境界,也不是最高的,最高境界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一个事业投入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在这里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在点点滴滴之间,每天你能感受到,世界对你的一种善意,你那种欢腾之心,会把你带到一个愉悦的境界之中。
46、其实,仁爱者永远不是我们总要去杀身成仁,那是指极端状况下。
47、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苦难不来临的时候,人没有必要刻意去寻找。但是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人心可以坦然不畏惧。我们在常态的生活里,仁爱之心就是让我们保有这样一种跟世界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的对抗,也不是完全的妥协,而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48、同样的一锅沸水,投进去三样东西,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扔进一个生鸡蛋,鸡蛋是流质的,煮啊煮啊,最后生鸡蛋,变成坚硬的熟鸡蛋了。这是一种状态,柔软的人心被世界磨砺了,最后变得迟钝,毫无知觉。
49、扔进一个坚硬的胡萝卜,煮啊煮啊,最后捞出来的是软塌塌的,这是第二种态度。人心原来是刚强的,是青涩的,有梦想的,最后妥协了,失去了自我。
50、第三种,你投入的是茶叶,茶叶在滚水中煮啊煮啊,最后水也不是水了,干茶叶也不是茶叶了,而成了一锅茶水。你跟世界之间生成一种全新的价值。
51、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临大节而不亏,而在生活常态中保持我们的欢愉。这样的态度,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
52、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53、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三、关于仁的一句文言文
1.孔子关于他‘仁’的那一句话是什么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
《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
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
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
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注释:①好:去声,音号。
憎恨;讨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
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不知其仁焉用佞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务:致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
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
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
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
仲弓问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是要填两句还是一句有两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丘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 rén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
《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
《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
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人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然而未仁。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他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达到仁。”
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家里便敬爱兄长;为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后,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关于本次包含仁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